清朝道光年间 沈阳铸造红衣大炮-今日沈阳-沈阳门户网

清朝道光年间 沈阳铸造红衣大炮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3649|版块排名: 20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内的红衣大炮,现有4门。除此外,辽宁省博物馆以及葫芦岛博物馆也有几门红衣大炮。它是16世纪至19世纪由英国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4门红衣大炮,是清朝道光年间,由盛京将军耆英在盛京铸造,目的是为了巩固鸦片战争时期的辽东海防。
  红衣大炮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巩固辽东海防
  皇帝下旨铸大炮
  霜前冷,雪后寒。2016年12月26日,刚下完雪的沈阳北风肆虐,在沈阳故宫参观的游客被冻得纷纷躲进了室内展厅,鲜有人注意到故宫十王亭之间陈列的4门大炮。
  这4门大炮相差不大,长度基本都在一米左右,炮口最小内径超过13厘米。黑色的炮身在周围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威严十足。
  记者看到炮身上的铭文,“大清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吉日”“承铸大臣盛京将军镇国公副都统宗室耆英”“监铸官协领恒升、协领乌尔滚、协领荣琪”。据此可知,沈阳故宫里这4门大炮的铸造时间是1841年,由当时的盛京将军耆英奉命承铸。
  “道光皇帝之所以命盛京将军耆英铸造大炮,主要为了加强辽东海防。”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邓庆说,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记者查阅资料获知,1840年,英国军舰驶近奉天洋面,在山海关、秦皇岛等处游弋。当时的盛京将军耆英上疏道光皇帝,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旅顺口、锦州、山海关设防,添铸火炮。沈阳故宫内的4门大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铸造的。
  “当时铸造的大炮大约有数十门。”邓庆说,道光皇帝对于铸造大炮非常重视,不仅下令采办铁料26万斤,为铸造炮位、炮子之用,而且还饬令内务府造办处炮匠赴盛京听候调用。另外,道光皇帝还专门下谕布置具体的铸炮事宜。
  不久之后,大炮铸造完工。道光皇帝下旨,盛京新铸炮吨位凡是在二千五百斤、三千斤、四千斤、五千斤、八千斤者,皆命名巩定将军炮。吨位在一千斤、一千五百斤的大炮,命名为振武炮。之后,耆英分析了盛京所辖39处大小海口,认为多“水浅滩薄,大船断难进口”,不必处处安置大炮。经过一番筛选,耆英发现只有“金州所属海口”和“复州所属”,无论大小船只皆可逼近口岸,因此决定将这些大炮运往金州及复州所属海口。然而不久之后耆英调任广州将军,这些大炮便被留在盛京,其中有4门巩定将军炮留在了沈阳故宫。
  明朝购置的大炮
  被皇太极复制
  沈阳故宫院藏的4门大炮,虽说是清朝内务府造办处的炮匠在盛京铸造的,却有一部分“英国血统”。
  邓庆告诉记者,16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火炮制造技术一直走在前列,后来制作出了长管加农火炮。
  明泰昌元年(1620年),一艘英国战舰搁浅在澳门附近,澳门葡萄牙当局从这艘搁浅的英国船上拆下来一批舰炮,即当时比较先进的加农炮。
  彼时,明军在东北战场上被后金打败。为收复辽东,从1620年开始,明朝陆陆续续从澳门购买30门大炮。
  “当时明朝人误认为这30门大炮为荷兰人所造,因此又称之为红夷炮。”邓庆解释说,明朝官方称荷兰人为红夷。《明史》作者张廷玉在《和兰传》中也误认为“和兰人所恃惟舟大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谓红夷炮,即其制也。”
  邓庆告诉记者,明朝在澳门所购红夷炮,炮身铸有盾形框徽,图案下部有3艘4桅风帆船,上部有两顶皇冠和两只雄狮,这些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记。
  在当时,这30门大炮比较先进,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是击杀密集进攻之敌的锐利火炮。
  在宁远之战中,红夷炮就已经唱主角,明军用其屡屡击败后金军队。努尔哈赤被打伤后不久去世。其后,皇太极再次带领军队围锦州、攻宁远,但均被红夷炮击退,死伤惨重。
  在战场上见识到红夷炮的威力后,皇太极便调整战略,开始向汉人学习红夷炮的铸造。
  “明朝政府购置红夷炮后,命人对其进行研究,因而一批汉人早早地掌握了红夷炮的铸造技术。”邓庆说,皇太极后来在与明朝交战时,更注重缴获红夷炮及使用、制造人员,从而进行集中仿制。此后不久,后金军队便有了红夷炮。
  “沈阳故宫所藏巩定将军炮也正是仿制此种火炮,虽然当时已是19世纪20年代,但清政府的制炮水平并没有提高,使用的仍是英国16世纪后期的技术。”邓庆说。
  康熙年间共铸造
  红衣炮900多门
  “清朝仿制红夷炮后,认为‘夷’字对少数民族有蔑视之意,因此将红夷炮改称为红衣炮。”邓庆说,此后,清军与明军的战争中,都离不开红衣炮。清军顺利入关,也与其善加利用红衣炮不无关系。
  据介绍,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命督造官佟养性为昂邦章京,统领炮队。七月,佟养性受命统管40门随营红衣炮及运载用的车牛骡。八月,皇太极率军攻打大凌河,“用四门红衣炮摧二座敌楼,四处雉堞,守城明军遂降;九月,截击锦州援军,摧毁明军兵营;十月,皇太极率红衣炮六门,进攻城垣坚固的于子章台,用红衣炮轰台三天,摧毁台垛,守军不支而降。”
  清军攻下于子章台后,皇太极对红衣炮大加赞赏:“若非红衣火炮攻击,则于子章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
  “当时,红衣大炮成为清军攻打明军的主要利器。松锦之战,明军红衣炮尽落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所部存有10门红夷炮;而此时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衣炮,为入关作战奠定了基础。”邓庆不无感慨地说,“明朝引进的红夷炮没有挽回明军关外的败局,被后金军缴获和仿制后,即给长于骑射的八旗兵插上了入主中原的双翅。”
  到了顺治时期,红衣炮依旧是攻城的主要武器。南明政权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红夷炮,但已无法阻挡装备了大量红衣炮的清军。
  资料记载,康熙年间,在北京设立了3个造炮场:一个设于紫禁城的养心殿造办处,产品称“御制”,供应京城守备和满人八旗之用;一个设于景山,称“广制”;还有一个设于铁匠营,供应汉军之用。从康熙二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间,铸造的都是明末红衣炮的仿制品。
  红衣大炮成为大清王朝克敌制胜的法宝。康熙一朝,共制有红衣炮900多门。这些红衣炮装备清军炮兵和火器营后,在平定三藩叛乱、收复雅克萨、平定噶尔丹叛乱等重要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