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沈阳——上伯官汉魏墓群-今日沈阳-沈阳门户网

这里沈阳——上伯官汉魏墓群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12477|回复: 1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3649|版块排名: 20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上伯官汉魏墓群
1985年2月上伯官村汉魏墓葬群,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0月22日,原东陵区汪家乡报告,上柏官村在挖菜窖时候,发现一座汉墓,沈阳市考古所在在清理该汉魏墓葬时候,有发现了两座汉墓,同时进行了清理。3座墓葬出土器物共计56件除了两枚铜钱外,其余为泥质陶器。




位于浑南新区上伯官村路口以南,约200米处路西。该墓葬为砖室墓,呈长方形,南北长3.15米、东西宽1.7米,距地表1.7米。该砖室墓南面,可见被泥土淤塞的墓门。砌筑该墓葬的青砖均为榫卯砖,相互咬合,严丝合缝,十分牢固。墓葬青砖均为素面砖,长45厘米、宽18厘米、厚10厘米,榫头部分长2.5厘米、宽5厘米、厚10厘米,做工十分精细。尽管暂时没能探明墓葬全貌,但该汉魏墓葬出土,随即引发“有墓葬便有城址”的话题。
这个2005年汉墓的发现是属于一个偶然,2005年浑南新区上伯官村挖坑拔除电杆时,坑里竟露出古老的青砖。经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初步发掘,此处竟是一处距今近2000年的汉魏墓葬。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沈阳地区汉魏时期历史与葬俗具有重要意义。
上伯官村覆盖古城,据专家考证,浑南上伯官村原来是古城遗址。浑南上伯官村距离中心15公里,东临抚顺市,与抚顺县刘尔屯相连,北距离浑河2公里,村南0、5公里为现在沈抚公路,公路修筑前,有一条土道从东到西从这里经过,过去一直为官道,上伯官村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城址地处沈阳与抚顺之间,沈抚公路从城址南侧0.5公里处通过。
城址东南紧依牛河,北为浑河支流二道河子。由于河水长年冲刷,城址东侧、北侧遭到破坏,城墙址早已不复存在,曾形成高约6米的断崖,断崖上裸露出大量的两汉魏晋时期文化遗存。城址西部、南部两侧城墙早已夷为平地,但城墙下部夯土基础仍存在,村民在城墙基础部分上面建造民房,均不用再打地基。从地表观察,城址内外高差约1.5米。目前,城址内早已被村舍覆盖。古城巍峨当年重镇该城址内古街道,主要有东西、南北十字街。其中,东西街道一直是沈抚公路修筑前的“官道”。从道路及村内自然格局分析,该城址原来应有东西二城门。城址南墙中部,与南北街相通的出入口处,当为南城门遗址。因河水冲刷破坏,城址北门已无法确定。经实测,现存南侧墙址残长326米。该城址原为长方形,南北稍宽,周长约2500米。
城址内汉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堆积层厚达1.5米左右,土质灰黑,内含大量的绳纹筒瓦、板瓦、砖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器具,其中以细泥灰陶为常见,可辨器类有罐、瓮、豆、盆、甑、瓶等。出土的细泥灰陶陶量口沿部分残片上,阴刻篆书“廿六年”字样,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天下诸侯后,统一度量衡时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具,显示出该古城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和实际作用。
东汉设置“玄菟郡城”,从该城址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看,参照古籍文献考证,该城址地理位置险要,交通方便,西南至辽阳约100公里,与《吴书》“玄菟郡在辽东北,相去二百里”记载相吻合。《晋志》载:“玄菟郡汉置,统县三。”经考证,玄菟郡为东汉安帝设置。《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书》载:“沈阳以东,抚顺以西上伯官屯附近古城址,为玄菟城之遗址。”由此可见,上伯官村城址,应为玄菟郡城址。汉魏墓葬遗存丰富。
该城址的名称,历来众说纷纭。通过考古人员对该城址实地调查,从其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分析,并参照古籍文献进行考证,认为该城址地理位置险要,交通方便,西南至辽阳(辽东郡治襄平)约100公里,与《吴书》记载的"玄菟郡在辽(辽东郡治襄平)东北,相去二百里"相吻合。《晋志》记载,玄菟郡为汉代设立,统领望平、高显等三县。经考古专家考证,玄菟郡为东汉安帝设置,所辖望平县城遗址,在新民前当铺大古城子,距玄菟郡城址西约65公里;高显县城遗址,在苏家屯区沙河乡魏家楼子,距玄菟郡城址西南约31公里。《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明书》记载,沈阳以东,抚顺以西,上伯官屯附近的古城址,为玄菟城遗址。玄菟郡再次迁徙的郡治,就在此地。由此可见,"上伯官城址",便是玄菟郡的三迁址。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该城址周围,分布着许多两汉魏晋时期的墓群。随葬品有细泥灰陶壶、鼎、豆、耳环、瓶、罐等,以及成组的青铜器、铜镜、琉璃耳珰、银手镯等文物。目前正在清理发掘的墓葬,即为长方形砖室墓。据专家考证,浑南上伯官村、下伯官村墓葬成群,分布较广,其年代上至西汉初,下到魏晋,为我们系统地研究沈阳地区的汉墓分布和排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沈阳地区汉代至魏晋时期的经济、文化和丧葬风俗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文物资料。
当时管辖沈阳等三个地方
汉代时,侯城是沈阳最早的名字,西汉时期属于辽东郡,考古专家在1993年发现了侯城遗址。考古专家表示,汉魏城址与侯城是同一时期的,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等级都要比侯城高。该城址地处沈阳与抚顺之间,当年城内古街道主要有东西、南北十字街。其中,东西街道一直是沈抚公路修筑前的“官道”。从道路及村内自然格局分析,该城址原来应有东西城门。城址南墙中部,与南北街相通的出入口处,当为南城门遗址。因河水冲刷破坏,城址北门已无法确定。经实测,现存南侧墙址残长326米。该城址原为长方形,南北稍宽,周长约2500米。
汉魏城址曾管辖侯城、高显、辽阳三地。西汉时,汉魏城址有4万多户,人口约22万人。
在上伯官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的残片,如绳纹筒瓦、板瓦、砖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器具,其中以细泥灰陶为常见,可辨器类有罐、瓮、豆、盆、甑、瓶等。在该城址周围,分布着许多两汉魏晋时期的墓群。随葬品有鼎、豆、耳环、罐等。
在2005年,也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座“瓮棺墓”。该墓葬形制特殊,仅在地面挖一个平面呈椭圆形的墓坑。墓坑长1.04米、宽0.67米,墓坑中的葬具为“瓮棺”,由陶釜和筒形器套接而成。令考古人员诧异的是,“瓮棺”内并未发现人骨。1963年10月间,在上伯官村附近,考古人员就曾发掘出3座“瓮棺葬”,“瓮棺”内亦未发现人骨。考古专家初步认定,“瓮棺葬”应为儿童墓。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上伯官地区陆续发现并清理的墓葬近百座,并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如秦代“廿六年”陶量、“千秋万岁”瓦当等。
“廿六年”陶量,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器;而汉代圆形瓦当时极为流行,并且应用文字作为装饰。瓦当面文字具有图案化特征,常将圆面分成四等分,上面各书一字。从文字内容看,“万岁”为汉代通用吉祥语,表达了汉代人们对长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这也显示出这一古城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将近2000年前的“玄菟郡”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财富,值得沈阳人民骄傲自豪。
上伯官地区位于正在规划建设的沈抚新城核心区域内,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在下一步配合沈抚新城建设过程中,还需做大量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上伯官城址及周边汉魏时期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可为在‘十二五’期间将该城址及周边区域打造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做好准备,也为打造沈抚地区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名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