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买官收据”现身沈城-今日沈阳-沈阳门户网

清代“买官收据”现身沈城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377|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3649|版块排名: 20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藏于中国会计博物馆的光绪时期的“买官收据”
-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张诗尧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孙笑天)古代买卖官位的制度一直饱受诟病,如今,一张光绪时期的“买官收据”出现在沈城,37.8两银子可以买一个九品“巡检”职务。
  这张特殊的收据藏在中国会计博物馆,是清代捐纳制度的有力见证。
  清代“买官”明码标价还有收据
  在位于北二经街34号的中国会计博物馆历史馆内,陈列着一张长61厘米、宽32.5厘米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正实收”文物,据该馆讲解员介绍,这其实是当年的“买官收据”,由安徽巡抚兼提督发给监生萧策璠的。
  记者咨询沈阳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先生,他对此文物所载文字进行了解读。
  这张“正实收”票据起始部分为安徽巡抚兼提督就“给发实收”一事向上奏疏,主要意思为:因为安徽省库款空虚、饷需紧要,恳请仿照江苏省现已办成的案例,来开设安徽省的筹饷捐输章程。
  “正实收”票据的中间部分记载的是捐官的标准,“凡报捐巨款至一万两以上者当专折奏请恩施优奖其在一万两以下者拟请照新海防例减成核收凡四品以上实官暨各项班次花样照筹饷例四成实银核奖五品以下三成核奖”。
  佟先生介绍,捐款一万两以上的需专门写奏折请皇上亲自嘉奖,一万两以下的依照当时的新海防例(当时一种法律法规)来获得相应的品级。佟先生解释,以上都属于“格式文本”,解释了捐官的法律依据。
  37.8两银子可买九品“巡检”职务
  佟先生介绍,所谓清朝的买官现象,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不同,清朝叫“捐官”。
  “在古代,有两种方式可以当官,一种是通过正途,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举人、进士,一种是通过捐一定数量的银两,获得相应的官位职级。”佟先生指出,清代收的买官钱全都上缴国家,是公开透明、明码标价的。
  另外,也并非所有官位都可买卖,“一般来说,捐官所获得的都是不太重要的官位,而且不是想买就能买到,有时候赶不上有实缺就要等待。”以该“正实收”票据文物所记载的为例,有一名具有“监生”功名的“捐生萧策璠”,遵照“新海防事例按照筹饷事例并常例”(三种法律法规)缴纳实银37两8钱,报捐“双月巡检”。
  “双月巡检”是清代候选官员的一种,即在双月时如果有巡检出缺,可以参加候选。清代规定,内外官员出缺,由吏部铨选,每月开选一次,称为月选。每年的二、四、六、八、十和十二月为双月,一、三、五、七、九和十一月为单月,每当有官位出缺,双月选应双月补缺注册之员,单月选应单月补缺注册之员,称做月选之法。
  “巡检”在当时为正九品,是清朝府、州或县下属的杂职官员,职责是分防管捕或兼管水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捐官,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资质,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据了解,“监生”是在清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获得“监照”(相当于毕业证书)的人。“监照”这种文凭并非考来的,而是用银子捐出来的,捐监是当时的有钱人曲线入仕的捷径,如未取得秀才资格欲考举人,或未取得科名而欲捐官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
  有了“监照”后,一是具备了捐纳官职的资格,二是可直接参加乡试,走正常渠道入仕。
  用体貌特征、三代姓名核验身份
  那么该“正实收”文物的持有者萧策璠是一位什么样的捐官者?
  在该文物中,对其描述为年龄“现年三十三岁”、体貌特征“身中面白无须”、籍贯“湖南省长沙府人”,还陈列了萧策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姓名,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盖有“安徽巡抚兼提督”的印章。
  “这张盖了章画了‘实’字的收执,代表捐官者已经交钱并核验了身份,萧策璠拿着此份正实收,可到户部换执照。”佟先生介绍,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只能通过体貌特征和三代信息来核验身份,但冒名顶替的情况并不多见,毕竟古代人口数量不多,稍微一查证打听就能清楚家世信息,“其实官府也不在乎这一官位到底卖给了谁,只要你会识字、能胜任就行了。”
  -科普知识
  捐官形成于清初捐越多品级越高
  “捐官”又称捐纳,清代的捐纳制度形成于清初,清政府在户部成立了常设机构——捐纳房,专职管理捐纳事务。
  清政府开办捐纳主要由于有些地区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国家为了减轻负担,同时为了使受灾民众能够更好地得到救济而开办捐纳,并渐渐形成完善的制度。
  清政府最初于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规定:士民捐助赈米五十石或银百两者,地方官给匾旌奖;捐米百石或银二百两者,给九品顶戴,捐多者递加品级。那些愿意捐纳银、米者,向该地方官具呈后,由地方官照数收捐,出给实收(即收据),随收随向总督、巡抚呈报,由总督、巡抚向皇帝题明后转咨吏部,官员遇有缺即升,富户题明破格旌奖。
  -参观须知
  会计博物馆每周免费开放四天
  除了清代的“买官收据”,在会计博物馆内,你还能看到光绪时期的股票、民国时期的救国公债、清代的“催税单”,古代的“保险柜”、各种粮票钞票、乾隆时期的老账本、由81个算盘组成的“算盘山”、600多岁高龄长度直逼姚明身高的永乐老秤杆……
  据了解,该会计博物馆于2011年对外开放,展览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博物馆现有历史馆、综合馆和展示馆3个展馆。
  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会计博物馆您可以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周一到周四9:00~11:00,13:30~16:00。周五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