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资源牌 下活脱贫棋-网络热点-沈阳门户网

打好资源牌 下活脱贫棋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1765|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1714|版块排名: 21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在两当县,红色旅游扶贫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得到良好把握,帮扶方式得到不断创新。

多年以来,甘肃省两当县深陷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到2013年底依然有1.32万贫困人口。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两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1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8%。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公告,两当县获甘肃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甘肃陇南市首个脱贫摘帽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表示,巨变的背后,是革命老区人民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的不懈努力。

点亮红色旅游

发挥旅游扶贫效应

一大早,住在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红军街街口的陈翠芳就开始忙碌了,数十个人在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午餐。农家腊肉、干豆角、豆腐、土鸡蛋,深受游客喜欢。“近两年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游客越来越多。去年一年,我家仅靠农家乐就带来6万元的收益。”

在离陈翠芳农家乐不远的红军街上,一棵700多年的大槐树和树下的石碾,是当年“两当兵变”的历史见证,不时有游客驻足。1932年,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两当兵变”就发生在两当县。太阳村是“两当兵变”部队改编地,也是红二十五军的休整地。

为了擦亮红色旅游品牌,两当先后建成了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旧址、两当兵变部队侦察地东山、两当兵变部队改编地太阳寺、两当兵变前部队驻扎地杨店等红色旅游景区。2013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105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

两当创新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立足蜂蜜、香菇、核桃等土特产资源优势,开发出12大类75种旅游商品,加强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乡村旅游拉动2000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陈翠芳说,太阳村在2012年以前,还是个贫困村。全村57户,贫困户就有47户,占比高达82.5%。后来,村里成立了“太阳村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包销包装贫困户农产品,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通过土地、劳务等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利润分红。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红绿结合。”两当县委书记梁英介绍,两当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周围群众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效应。两当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全域旅游示范村9个,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105家,直接带动478户2000余人增收。

激活“绿色银行”

实现生态和增收双赢

走进两当,负氧离子含量高得醉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4%,林木绿化率83.5%,名列甘肃省第一、全国前列,被称为天然氧吧。梁英说:“绿色是我们发展的底色,要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把握好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两当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化和贫困群众收入增加的双赢。

在云屏镇几个贫困村走访发现,一个个蜂箱摆放在屋檐下、山坡边,密密麻麻的蜜蜂穿梭飞舞。“这里是天然蜜库”,云屏镇镇长吕彬介绍。两当县山地多、立体气候明显、山花蜜源丰富,有蜜源植物144种,一年春、夏、秋三季繁花盛开。“生态好,蜂蜜品质好,知名度打出去后,不愁卖。”

长期以来,两当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受到束缚,不少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为此,县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出台特色产业奖补办法、中蜂产业发展意见等扶持措施。根据12个乡镇不同的气候环境,扶持群众精准对接“两主四辅”(核桃、食用菌为主,蔬菜、中药材、烤烟、畜禽为辅)和“三养一育”(中华蜂养殖、食用菌栽培、生态鸡养殖和苗木繁育)农业特色产业。

如今,特色产业遍布两当县的崇山峻岭,全县发展核桃420万株、食用菌900万袋、中华蜂5.57万箱、生态放养鸡97.4万羽,实现了核桃、食用菌、中华蜂、生态鸡、中药材、珍稀苗木等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走近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很远就能闻到蜂蜜的香甜,尝一口原汁蜂蜜,还带有淡淡的花香味。公司董事长蒋宇仁介绍,公司已对接周边云屏、兴化、显龙等8个乡镇的132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种蜂,提供专业的养蜂技术,派出质量检验员全程监督采蜜,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对所产蜂蜜进行收购。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左家乡党委书记王希东介绍,2012年县里引进黄波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左家乡,公司开发了食用菌保鲜、烘干等深加工产品,每公斤食用菌经济效益提升两到三倍,同时与周边城市建立订销机制,产品远销西安、兰州等多地。当地以香菇、平菇和地栽木耳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

王希东说,以前左家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1个,贫困人口255户999人,贫困发生率37.7%,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靠着以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业,2017年底,贫困人口减至2户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6%。现在,左家乡蚂蚱河村几乎家家种香菇,一座又一座的香菇大棚遍布田地里、山坳间,每天都有采菇人奔忙劳作。

创新帮扶方式

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组织起来,创新合作社帮扶。“现在有地租收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和务工费用,还种植了一些苗木。”杨店镇灵官村贫困户李维义和弟弟不仅将自家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上的联心育苗合作社,并以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入股,还在合作社务工。今年5月底,联心育苗合作社产业分红,李维义和弟弟分到了4.65万元。

依托灵官村拥有亚洲最大的白皮松天然林这一资源优势,村党支部书记曹宗孟牵头成立育苗合作社,带动群众采取土地经营权、“扶贫贷”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全村151户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当股东。“以产业、股权为纽带,将村集体与群众利益、感情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小康互助。”

“合作社给入股农户每亩土地500元的租金,再加上每年协助管理的劳工费500元,一亩地光保本收入就是1000元。等产业发展起来后,每个股东还可以得到五成分红。”曹宗孟说,通过资金捆绑、产业嫁接的形式,减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以劳动力和土地入股,降低了投资成本,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灵官村除了发展以白皮松为主的育苗产业480亩之外,还建成土鸡规模化养殖场4座,土鸡年饲养量达3万只;发展香菇种植5万袋、中药材种植200亩、中蜂养殖800箱,富民产业多样开花。2017年底,灵官村全村人均收入9278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42.5%降至零,整村稳定脱贫。

搭建平台,夯实电商扶贫基础。“过去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优质的农特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无法稳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两当县电商中心主任程奎说,电子商务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同时,电商网店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贫困群众农特产品有了稳定的出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脱贫产业链。

截至2017年底,两当全县共开设网店437个,电商销售额累计达到2.08亿元,组织电商业务培训12774人(次),带动就业5832人。

塑造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目前,两当筛选出具有县域鲜明特色的农特产品10类,对特色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发货,创建了“狼牙”“蜜相蜂”等一批知名农产品电商品牌。

梁英表示,《两当县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施方案》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持续推进“一户一策”,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要确保未脱贫户如期脱贫,保障脱贫户巩固提升,做到脱贫不返贫、成果不反弹,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