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拉这么苦为何能留住人?来探寻它的“魔力”-网络热点-沈阳门户网

甘巴拉这么苦为何能留住人?来探寻它的“魔力”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233|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1714|版块排名: 21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几十年来,站在高耸的山巅,一代代军人遥望山下,见证了灯火越来越密,直至照亮了半片天空。市场经济会不会消磨甘巴拉人的意志?面对质疑,官兵们坚定地说:“守卫国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我们使命更加神圣。”偏僻与繁华,坚守与退却,奉献与索取,甘巴拉人默默选择了前者。

请关注《解放军报》带来的报道——

西部战区空军甘巴拉雷达站

皑皑雪山照丹心

■石 俊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杨 进

10月下旬,一场“红蓝对抗”演练在藏区陌生空域激烈展开。

“目标出现!”随着一个亮点在雷达屏幕上闪现,甘巴拉雷达站操纵员黄羲伟更换多种方式对目标完成敌我识别。“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实战机会,把甘巴拉雷达站打造成为一柄预警防空尖刀。”指导员洪瑶告诉记者。

甘巴拉雷达站阵地海拔5374米,气温最低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40%。“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天抓,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这是甘巴拉最真实的写照。

“甘巴拉这么苦,却能留住人。”不少到过甘巴拉的人,都在探寻雷达站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数据地面站站长、上士张健,入伍7年5次因为急性高原肺水肿住院,最短的一次7天,最长的一次17天,险些丢了性命。2016年底,鉴于他易发高山反应的体质,亲人和战友们纷纷劝他慎重考虑是否继续服役。面对又一次走留抉择,想到雷达站列装新装备不久,是最缺人的时候,张健最终咬牙说:“留!”

这些年,有不少家庭条件优越的战士从最初不适应到做通父母工作留队,还有的子承父业继续走进甘巴拉,甘巴拉人对这面旗帜的不舍,早已经融入血脉。

然而,当组织需要的时候,甘巴拉人也能毅然离开。2017年,为了创建更多甘巴拉式连队,在甘巴拉服役24年的技师孙忠德、报务尖子戴云松等一大批骨干,含着眼泪打起背包,像火种一样撒向四面八方,成为各个兄弟连队的顶梁柱。走留凭组织需要,时刻听党的话,这正是甘巴拉人永恒不变的忠诚底色。

资料图

“光靠吃苦,能赢得明天的战争吗?” “一个军事训练成绩不拔尖的雷达站,怎么能称为模范雷达站?” 2006年,甘巴拉雷达站在原雷达某团的比武中没有获得优胜。团政委对全站官兵说的一席话,好似一剂强心针。他们深知,甘巴拉这面旗帜只有飘扬在战斗力建设的峰巅才能继续保持鲜艳。山高不是守摊子的理由,艰苦更不是平庸的借口,山高标准不能低,奉献更要讲贡献。

2013年,以甘巴拉雷达站官兵为主体的小分队奔赴西北大漠参加“红剑”演习,这群曾经以守山头为荣的雷达兵,首次走下雪山就抱回了“预警保障先进单位”的奖牌。2016年,甘巴拉全站官兵在联合演练任务中因情报保障任务完成出色,再次受到上级表彰。

几十年来,站在高耸的山巅,一代代军人遥望山下,见证了灯火越来越密,直至照亮了半片天空。市场经济会不会消磨甘巴拉人的意志?面对质疑,官兵们坚定地说:“守卫国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我们使命更加神圣。”偏僻与繁华,坚守与退却,奉献与索取,甘巴拉人默默选择了前者。

1989年1月,18岁的贵州籍战士许正兵因高山反应长眠雪山。为了纪念他,官兵们在休整点种下一棵树,取名“正兵树”。

年轻的士兵倒下了,更多的官兵主动走上阵地,在生命禁区践行军人誓言。志愿兵龙扶国退伍后,鼓励没吃过什么苦的儿子又来到了他战斗过的地方参军。老兵张在安离世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送回西藏,埋在甘巴拉山上。

采访中,记者在战士笔记本扉页翻到一首小诗:“白雪化了,绿色来了;老兵走了,新兵再来;青春走了,大山还在。青春和坚守,雪白血红,镌刻在那块石碑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