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落3架U2战机,这个英雄营当年是怎么做到的?-网络热点-沈阳门户网

击落3架U2战机,这个英雄营当年是怎么做到的?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232|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1714|版块排名: 21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保罗·康纳顿说过,所有的开始都有着回忆的因素。因此,一支拥有辉煌开端的部队是幸运的。站在人民空军地空导弹兵60年来历史之河的岸边,我们回望,他们南征北战、从弱到强,在兵种部队创建之初就取得辉煌战绩,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1架,涌现出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以及英雄营等英雄个人和群体。

走进英雄营的军史馆,就是和这支部队进行一次心灵交流。一个敌机残片安放在那里,你就仿佛听到导弹爆炸的声音,闻到烧焦的气味,直至触动灵魂。这些充满质感和纹理的历史文物背后,是那些鼓荡人心的战斗场景和鲜活人物。

金秋十月,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迎来了60岁生日。

世界防空史上,7架被击落的U2飞机中,导弹二营就击落了3架。他们善于让手中武器发挥到最大效能,创造性地使用武器。组建后的10年里,转战高山丛林、戈壁大漠、大江南北,他们抛弃教条、创造“近快战法”,开创导弹“打游击”的先例,国防部授予其“英雄营”的荣誉称号。

军史馆中的一个电熨斗

军史馆是贮存军人记忆和辉煌战史的地方。一般而言,它偏好留下这支部队趟过历史之河时,激荡出的最灿烂水花。

这是一件颇不寻常的电熨斗。

它曾是一架RB-57D高空侦察机机翼的一部分。1959年的10月7日,它正在北京通州地区近两万米的上空飞行,遭到了3枚防空导弹的惩罚。

凌空开花!

残破的机翼散落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附近的大地上。发射防空导弹的军人们,带着胜利者的笑容和兴奋,仿佛农业时代的劳作者来到田地收获粮食一样,把它捡拾了起来。

在新主人的手里,它被改造成一件电熨斗。从机翼残片到电熨斗,这个富有创意、实用而又颇具戏剧性的改变,从侧面折射出地导官兵的工具理性气质:创新而务实的思维、对器物的特殊偏爱以及钻研尝试精神。

人与武器的心灵沟通

19世纪50年代末,波诡云谲的氛围越来越重地笼罩了整个世界。1958年10月,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组建——代号543部队。官兵不着军装,对外声称是打井队、勘测队。

1959年10月7日,国庆10周年庆典刚刚结束,装备了苏制萨姆2的导弹二营就成功击落了一架台湾当局窜扰大陆的RB-57D高空侦察机,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是时,共和国6位元帅和多位大将、上将前往飞机残骸现场视察。

作家喜欢用射天狼或者飞鸣镝之类的冷兵器语言来形容这套武器系统,可能这更能体现出那种引而不发、一剑封喉的快意恩仇。但是,这套当时最先进的防空武器跟它的比喻本体有着天壤之别。

恩格斯早就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作为那个时代刚刚组建的部队,英雄营成员学历大都不高,也许正是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开启了官兵跟武器的交流之门。

他们可能没有高深的数理化学科基础,但是他们非常认真地旁听苏联专家讲课,注重感悟工作方法要领。担任技术指导的苏联专家上课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不准记笔记。于是,参加训练的同志们互相约定,每人背下一部分,回来以后再整理成笔记。

老兵们喜欢用“武器是有灵魂的”,表达对这套强大系统的赞叹和向往。 军人向来把手中武器看作第二生命,总是对武器充满着特别的情感,矢志不渝地追求“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人与武器的结合——那是两个灵魂的沟通。

真理要由实践来检验

1960年前后,U2飞机几次窜扰我国上空,打U2的任务落在了二营身上。经分析,到江西南昌设伏,战机多。

但是由于阵地面积狭小,不到苏军教令规定的一半,制导雷达与发射架不能全放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八九米的高度差。这个高度差对导弹进入制导波束的影响有多大,全营上下都没底。

是将就条令,另寻地址?还是解决问题,在这里驻扎?

二营选择了后者。副营长张治国琢磨,将两部发射架放在与制导雷达站基本相同的水平面上,将另外两部发射架配置在高度差较大的地面,先发射与制导雷达站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的两发导弹,后发射高度差较大的导弹。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同志接见全营官兵,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营级单位。

9月9日星期日。一架U2飞机从台湾起飞了。初步判断测量后,南昌可能是一个重点侦察目标。U2飞机飞到九江后,按侦察计划开始转弯,距南昌40公里时,岳振华下令:制导雷达开天线,捕捉目标。

一个清晰的信号就从显示器上跳了出来。随着目标距离的逐渐临近,信号显得越来越明亮、饱满、圆滑。3发导弹腾空起飞,随后便是三声“轰!轰!轰!”的爆音。

事后,刘亚楼对二营这种不拘教条、敢于探索充分发挥兵器特性的做法赞叹有加,“这一仗是中苏打法一半对一半。这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战斗的实践中,创造出我们中国地空导弹自己的打法!”

学者苏恩泽说过,“武器到部队手里,还须经历一个再创新的过程。”开发武器的人的想法是1,使用者的想法则是2,3,4…… 因为,使用者最明白武器的需求,最通晓武器的目的,最了解武器的脾性。道理很简单,同样的武器在不同的个人或者部队手里,战斗力是不一样的。就像使用同一部单反相机,不同的人拍出的是不同水平的照片。

既要重视战争实践,又要注重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结晶,既要重视条令条例的正规化建设和指导作用,又要看到操作时立足具体条件的技术性创新。一句话,真理必须要由实践来检验。

二营官兵内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拘泥于固有的规则。于是,这种特质在讲究机动灵活、因地制宜、诡诈谋谲的军事领域,更容易成为鼓励创新的精神土壤。

如今,我们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兵员素质越来越高,但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实践中创新发展,不照搬他人,不拘泥定法的精神特质,依然需要我们传承发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