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运河水清草绿,垂柳依依,河边的公园、绿化带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每天吸引着众多市民来此散步或晨练。 今年夏天,在北运河长江街至怒江街段的沿河两岸,一条绵延1公里多的“花廊”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每天清晨,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像一名辛勤的园丁,在这里除草、播种、耕耘,小心翼翼地侍弄着沿岸的花草。 近日,记者先后三次清晨来到北运河畔,探访这位种花老人。然而,老人就像有意跟记者捉迷藏一样不知所踪。记者经多方打听,得知种花老人叫李久民,是于洪区龙腾社区龙腾华苑的一位居民。 7月26日上午,天空下着淅沥小雨。为了避免重蹈无约而往、数访不见的旧辙,记者前一天经与李久民、季春艳夫妇相约,来到了他们位于龙腾社区龙腾华苑的家中,听老人讲述他的爱花种花故事。 “爱花人”想给后人留下绿水青山 现年82岁的李久民,老家辽中县老大房镇魏家村。他年轻时当过兵,后来病退,与妻子季春艳一起回乡务农。80年代中期,一家人来到于洪区北陵乡下坎子村经营一间豆腐坊。后来,随着生活日渐宽裕,年事渐高的老两口就开始在北运河畔的龙腾华苑定居安度晚年。 喜欢花草,爱看报纸,是李久民的两大爱好。 2015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谈环境保护问题时讲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时深受触动。本来就喜欢花草的李久民产生了一个想法:在自家附近的北运河两岸裸露的空地上栽种花草,身体力行地为人们营造一个花红柳绿的良好生态环境,造福附近居民和子孙后代。 然而,李久民栽花种草的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老伴和儿女们的反对。家人担心他的身体,一是老人年近八旬,耳朵背;二是到河边栽花种草需要骑电动车出行,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多次劝说无效后,家人只好任他去做。 河边栽花种草,最首要的是花籽问题。为此,李久民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到市内公园、街边,农村村头地边、村民家中,去采摘花籽,最远到过铁西区的彰驿、马贝等地。他把收集来的花籽拿回家,先在阳台上育苗,然后再移到自己专门为种花建的塑料大棚里培育,待气温达到花草生长需要的温度,再移种到河边空地上去。没有顺手的工具,找不到要种的花籽,他就花钱到市场上去买。老伴季春艳告诉记者:“只要能够种花,老李什么都舍得。” 三年奉献:打造北运河畔千米“花廊” 三年来,每年春夏时节,李久民老人每天清晨4点多钟起床,脸都顾不上洗,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带上栽花种草的工具,到北运河岸边去“上班”。老伴心疼,让他吃了饭再去,可李久民说:“趁早晨凉快,出活!” 从花籽种到土里,他经常一天要去河边好几次。出门时刚换的一身干净衣服,回到家则是一身土、满身汗,老伴和孩子拿他没办法,说他心里除了河边那些花花草草,别的什么也没有。说归说,没事时,老伴也经常到河边帮他栽花浇水。 “刚开始,一些在河边散步的人看到李久民蹲在地上,用尖镐吃力地松土、挖坑,再拿塑料桶到河边提水,以为他们是苗圃的工人或是社区派来种花的,当知道他们是自愿的,并且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资助时,一些人便说:“你们这么一把年纪,不是闲的吗?”听了这话,李久民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他依然坚持着。他说:“党和政府对咱们老年人这么关心照顾,咱得做点事来回报!” “前些日子,他去自建的花棚里干活,铁丝划破了头皮,血流得满脸都是,我给他用止疼片碾碎撒在伤口上,又贴了‘创可贴’。让他去医院,他说啥也不去。”老伴说,他就天生一副倔脾气、一股“愚公移山”的劲儿,他想干成一件事,谁也阻止不了。言语中充满了对李久民的肯定和赞许。 “愚公”心愿:让沈阳变成美丽大花园 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三年过去了,从长江街到怒江街段绵延1公里的北运河沿岸,到处是大芍药、芨芨草、美人蕉等各色花卉,浓郁的花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附近居民到河边漫步游玩。 半个月前,李久民的内弟季春元来沈阳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大早,他跟李久民来到北运河边,看到沿岸千米“花廊”花红草绿,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拍照,无不竖起大拇指为这位种花老人“点赞”,心中生起对姐夫的由衷敬佩。“沈阳因为我们的一点努力变美了,付出再多也觉得心里甜。”李久民大声对记者说。 三年来,李久民除了在北运河岸边打造了千米“花廊”,还在小区的花坛、家附近的公园,留下他栽花种草、美化环境的身影。去年,他在家附近的公园空地种了一些花籽,就在他等待花繁叶茂时节到来时,却发现这些花被人给铲除了。为此,老人回家后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采访结束时,李久民老人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愿:一是希望利用媒体的宣传渠道,把他采集的多余的花籽“推销”出去,让更多的“爱花人”受益;二是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和他一起把北运河两岸打造成花的海洋,将沈阳的大大小小公园、小区空地都栽满鲜花,让沈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