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所向厚民生 辽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找记者-沈阳门户网

施政所向厚民生 辽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12105|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31|版块排名: 19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民生是检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尺。

在辽宁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我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上,牢牢守住民生这个底线。应该说,这段时期是我省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实现了更多的新增就业,减少了更多的贫困人口,出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织密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保持战略定力 筑牢稳定之基

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矛盾时,更要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民生的底线。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保基本和“雪中送炭”上,紧紧守住民生“底线”、补齐“短板”。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更加重视民生,让全省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情怀。

“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坚定有力。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我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坚决不让经济下行压力向民生传导!”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430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75亿元,其中超过70%用于民生投入;2015年全省民生支出总计3474亿元,占总支出75%以上;2016年,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超过75%。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让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构筑起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从实际出发、眼睛向下,由实情入手、俯身基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带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解决百姓最现实的困难。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与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同频共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坚决不搞“盆景”,防止“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一个个具体的“民生指标”,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真正得到实惠。我省坚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上,牢牢守住了民生底线。一件件民生实事包含着火热的民生温度,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聚焦民生需求守住民生底线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百姓获得感。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也是省委、省政府最深沉的牵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这已在全省形成共识。

从2014年10月起,我省开始提前发布下一年度拟要办理的重点民生实事,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敞开大门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吸纳进来。问需于基层,问计于群众。

读懂群众的期待,回应百姓的诉求,温暖就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我省坚持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2%、5.9%。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再次提高,平均上涨5.5%,实现“十三连涨”。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居民收入增速稳稳跑赢GDP。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民生就要稳就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省政府安排多次会议研究部署。扩大失业监测范围,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离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稳妥安置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大学生留在辽宁就业创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达3.58%,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

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始终是党和政府必须着力解决好的基础性工作,是民生安全网必须首先筑牢的“网底”。省委、省政府将扶贫攻坚视为民生之重,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2014年到现在已有5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聚焦弱势群体,我省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民生改善也孕育着新的需求热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农村水电、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网、城乡公共文体设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建设,拉动了投资,稳定并扩大了就业,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增长。

积极回应关切 提升幸福指数

时刻倾听百姓的心声、回应百姓的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心声与期待永远是施政所向。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从来都是一个动态指标。钱包鼓了,分配能否更公平些?吃饱穿暖了,天能否更蓝水能否更清些?有学上了,教育资源布局能否更均衡些?……顺应百姓新期待,我省不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面对看病难、看病贵,我省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扎实推进市、县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针对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我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教育改革让更多人共享“起点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上学不再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5%。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秸秆焚烧防控问责机制,拆除燃煤小锅炉,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PM10、PM2.5浓度实现双下降。2016年我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4天,比上年增加26天。

百姓烦心事少了。审批长跑成了“短途接力”,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得到大大改善,企业与百姓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了;省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公布,“有权不能任性”了。

一项项民生谋划,准确把握民生脉动,生动诠释了我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赓续不息的新起点。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常怀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支撑起“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大厦。

责任编辑:wyiantolu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