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时代“等风来”-咨询律师-沈阳门户网

雾霾时代“等风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11674|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37|版块排名: 1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10月末辽宁遭雾霾突袭,我省七个城市“中招”,在31号当天的全国空气质量排行榜上集体“垫底”,其中沈阳AQI高达500,属严重污染,超“雾都”北京登上“榜首”。而此次雾霾的源头则指向了秸秆焚烧。

       辽宁省现常驻人口达4200万,对农作物种植的需求巨大,刺激了辽宁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但目前农村对秸秆等农业初级产品的科技转化力度不足,处理成本偏高。在权衡利弊之后,大面积焚烧看似也是最高效的解决方法。这也意味着在辽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仍存在着的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经营和组织管理水平落后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辽宁是工业大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在少数,治理雾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将长期存在。若为治理雾霾减少生产甚至停产停工,无异于釜底抽薪,饮鸩止渴。

       2014年沈阳、大连晋升为新一线城市,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势必将面临新一轮人口压力和资源方面的巨大消耗,这些无一不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冲突,也是发展道路上无法避免的难题。


雾霾也是自然灾害

       年初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自然灾情,这意味着雾霾成为了自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灾害之后又一严重的“不可控力”。

       雾霾令人困扰的不仅仅是对健康的侵害,更恼人的是,在应对和治理雾霾的方法上,除去需要时间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实中立竿见影的方法似乎只有一个——“等风来”。

        10月31日沈阳市环保局网站预报出当天的AQI应为180左右,但31日实际测量却高达500。从年初开始经过了11个月的磨合仍摸不透雾霾的脾性,在自然面前,我们也只能望霾兴叹,感叹人类的智慧与科技始终敌不过大自然迟来的一股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象性关系。人类与自然的角力长达数千年,我们始终在大刀阔斧地改造后者,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但忽略自然世界对人的制控能力实为掩耳盗铃,殊不知人类也是属于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何不先来重新审视自己?敬畏,何尝不是一种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方式。


城市发展的“平凡之路”

       雾霾现象在中国一直存在,直到08奥运,北京开始重点治霾,“雾霾”两个字才算正式成为国人的一个谈资。

       近1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加速了国内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但仍无法改变日益严重的污染现状。国人谈霾色变,从大辽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民众对目前城市环境和健康的担忧。但纵观国际和国内一线城市的雾霾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污染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始终无法避免。

       素来以环保形象自诩的日本曾为治理雾霾花费近40年的时间。这之前日本人遭受的大气污染远比今天的中国更严重,当时东京患呼吸道疾病的群众迅速增多,而最终日本政府决心立法成为了成功治霾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的“雾都”伦敦、洛杉矶等发达国家的重点工业城市也曾饱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也是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花费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恢复至今。

       资本积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支撑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实力和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此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但终归要随着社会结构的完善定型、科学手段的优化以及政府和民众认识上的统一、提高而慢慢得到解决。


亚健康生活的挫败感

       一架广州飞往哈尔滨的飞机因雾霾两次备降沈阳,事后两名女乘客踹开驾驶舱门,与飞行人员发生冲突。

       雾霾之下是一颗浮躁又焦虑的心。一方面乘客因误了个人行程而恼怒,另一方面,不乏公众对挥之不去的雾霾之殇失望又疑虑,难道真要在雾霾的困扰中过一辈子?

       梳理大辽网友在雾霾报道中的各类“吐槽”,多数的消极言论来自于对生活的不满和急躁的生存状态,个人情绪在雾霾的发酵中似乎有集体爆发的趋势。生活当中的挫败感被雾霾放大,进而形成了消极甚至愤怒的情绪。

       如今各类防霾神器的横空出世也反映出公众主动应对极端天气的意识,一些社会团体针对防霾治霾的提议和实践让人看到政府努力之下作为社会个体的积极态度。

       在雾霾这类的社会现象中,一味吐槽无益于解决问题。公众应该做的,是多掌握一些防护雾霾的常识。专家也应主动发声,做好雾霾的科普工作,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总之,解决雾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而在现阶段,公众的理性应首先不被雾霾“污染”。


冷静看待 雾霾治理任重道远

       漫天的雾霾,让很多人感受到焦虑和无力。应对雾霾天气,难道唯有“等风来”吗?

       指望风吹走雾霾,其实是一种无奈。雾霾的治理难度必然很大,只有转变消极的思想,从政府和个人角度积极主动出击,问题才可能解决。

       治霾是一场持久战,也急不得。辽宁把2014年定为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年,从“蓝天工程”、淘汰落后产能、改善能源消耗模式、建设城市绿地、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入手亮剑治霾。不言而喻,这些战略性全局工作,见效需要时日,也需要有关方面积极宣传、多方互动,博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执政者而言,如何将治霾嵌入当地的经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的运行系统才是有效解决方法。这还需政府积极促进各地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加大结构调整的推进力度。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雾霾治理最终还是要依靠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通过提升技术,协调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根本上而言,治理雾霾是一道综合考题:治标还要治本,政府需和个人协同发力,兼顾应急措施和长远战略。这些治霾思路已经是社会共识,也期待多方力量能充满信心,共同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