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5.9996px]
原标题:雨桂大师驾鹤远行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消息,中央文史馆馆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美术馆馆长宋雨桂先生于2017年5月15日17点25分因病辞世。追思堂设在宋雨桂艺术馆,5月16日十点可到馆里悼念,告别仪式另行通知。
身边人讲述
术后创作《黄河》很多时候趴着画
据宋雨桂身边人透露,宋老于去年6月5日在北京301医院做手术,今年3月份转到沈阳463医院继续治疗,一周前转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老师手术之后,其实并没有很好地休息,去年他完成了业内人称之为“国宝级‘的画作《黄河雄姿》,很多时候他是趴在地上画的。他太瘦了,坐着疼,只能趴着。”他说。仅仅从手术中恢复三个月,宋老就投入到创作中。据记载,手术之后,宋老的体重巨减18斤,搁笔画完后,他的体重又减了4公斤。
早在2012年,《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百余幅作品之一曾在全国竞标,经过专家评审,有“鬼笔仙墨”之美誉的宋雨桂和他的助手王宏中标。作品尺幅巨大,高4.8米,长6.8米,且又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命题画作,创作难度极高。“当时有很多人不让他画,认为他的身体已经没有能力去支撑他完成难度这么大的作品,大家都在担心他的身体,但是宋老师是个相当刚毅的人,他坚决要画。”身边人透露,宋老与王宏用了4年多时间进行采风、写生,6易其稿,最后的构图和主笔是由宋老完成的,真正落笔创作大约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这幅《黄河雄姿》创造了奇迹,也成为了宋老师的绝笔之作。”之所以称之为奇迹,是因为这幅画的构图奇特,百年来画黄河者无数,但是这幅画仅截取黄河壶口的一个独特视角、一个精彩瞬间,整幅作品顶天立地,画得很满,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礁石,只有铺天盖地的黄河水。这幅作品将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陈。
学生:有人求他改画
都会认真改上几笔
很多宋老的朋友都觉得他是个善良热忱的人。他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宋老给学生改画尤其认真;他愿意去帮助和关心别人,特别是那些对画画热爱的人。“只要有人找到他、求到他,请他指点,不管对方画得好坏,他都会认真改上几笔。”
家属:创作到生命的最后
没有遗憾
宋雨桂的家属对记者说,从常规意义上来讲,宋老可能算不上一个好父亲,因为他在管教子女方面并没有那么“细致”。比如,他从来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也从来不会因为孩子打架惹事儿批评他们。尽管他的孩子今年已经50岁了,但他似乎从来不记得他们的具体年龄,心里一直以为他似乎还是20多岁。
虽然宋老对子女的管教比较“粗线条”,但他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他不用说什么,只要他在那里,我就很敬他也会怕他。因为对于我来说,他不仅是艺术上的标杆,也是我做人的标杆。”宋老的儿子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大概就是“真诚”,对学生、对朋友,都拿出最大的真心诚意。
“我父亲经过毕生努力,离开的时候成为了国画大师,他的一生真的很精彩。画家跟别的职业不一样,画家没有退休的一天,只要你人在、创作力在,你就一直在工作。我父亲也是这样,他一直坚持创作到生命的最后,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憾。”
人生中最后时刻
希望国画更创新
在弥留之际,宋老有什么嘱托和未了的心愿吗?“最后一个月,我每天跟他在一起,他说的最多的是现在国画创作的风气。”家属表示,宋老一直考虑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他在病榻上不止一次提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创作活跃期,作品大量涌现,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国画创作则显得有些沉闷和墨守成规。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宋老对子女说过,80年代甚至更早起家的一批画家,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画画的一群人,当年一幅画只卖几十元钱,但心里非常高兴。如今,有些画家和作品被严重的市场化、价格化,评判标准已经变成了“你的画值更多钱,说明你画得好”,看到这些,宋老会感到非常痛心。宋老的家人说:“走到最后,他最希望年轻画家能够扛起国画的大旗,不忘初心。”
宋先生呕心沥血
发展辽宁地域文化
辽宁省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赵宝平,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宋先生是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开拓者,是中国画走向当代的一位艺术大师。他以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纳古开今,创造了独特的宋氏绘画语言,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先生对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呕心沥血,不仅是在中国画的领域,对辽宁地域文化的新发展也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作品当中,也体现在他亲力亲为去推动多项文化工作。他创作的巨幅作品《黄河雄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对东北这片白山黑水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也悉数体现在了他的艺术创作中。宋先生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对民俗和地域文化也充满了深深的艺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