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络舆情发展将会“国际化”-新闻讨论-沈阳门户网

未来网络舆情发展将会“国际化”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495|版块排名: 62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认为,怎样寻求表达自由和网络内容安全的均衡点是关键,也体现了管理智慧、表达智慧和网络平台运营的智慧。
  需要保持整个舆论场的正能量
  新京报:今年很多热点新闻事件都是从社交网络平台开始发酵,进而引发公众关注,网络传播对媒体也带来一定影响,如何寻找舆情导向与新闻传播的平衡点?
  沈阳:的确,今年越来越多的舆情爆发于朋友圈,或者转发到微博引发公众关注,得到媒体曝光。信息爆发源来自于多个中心、多个产域,同时可能越来越隐蔽化和私密化。在这样一种信息爆发之后,信息传播从社交媒体扩散到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具有越来越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虽然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进行变革,新闻客户端不断涌现,舆论本身的引导难度在加大,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整个舆论场的正能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需要在舆论宏观引导、公民发言自由和网络中的正能量几方面综合考虑,获取整体社会效益、效能最大化均衡点。
  新京报:如何看待网络舆情与网络信息管理(例如删帖)的关系?
  沈阳: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管理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些信息如恐怖、赌博、暴力色情和网络谣言传播会对社会造成影响,目前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另外,一些不正当言论或者争议性言论,需要大家仔细甄别。怎样寻求表达自由和网络内容安全的均衡点是关键,也体现了管理智慧、表达智慧和网络平台运营的智慧。
  未来舆情反应速度会更实时化
  新京报: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舆情和文化体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
  沈阳:从今天来看,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研究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地对于网民反映的问题能做出比较快速地反应,使用“两微一端”直接与民众沟通,但有些地区的信息公开还是不到位,有些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同时加强日常的行政服务,避免小微舆情蔓延成恶性重大舆情。公众也渐渐趋于理性,网络舆情整体上的热度和态势还是乐观的。
  未来发展有几个重要方向。首先是国际化,网民对于分析国际英文数据的总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其他小语种;第二是对于舆情反应速度更加快速实时化,网络舆情爆发于自媒体,对整个舆情议程设置有重要影响;第三个是如何利用现在的数据来预测、评估未来的发展,进而做出比较精准的管理和引导,我觉得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