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
有一天,我的微博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留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不懂得幼教,只是盲目地给予孩子爱与自由。现在孩子五岁半,当不被满足时脾气很大,难以自控,甚至对我拳打脚踢。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跟她对抗,冷处理,然后讲道理,她能接受。但是,下次还是这样,我痛苦到极点,我知道我错了,但该如何做,如何改进?”
其实,遇到类似困惑的年轻父母还有很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由于对“爱与自由”的盲目推崇,甚至是走火入魔,导致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并不具备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旦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能得到即时满足,他们轻则大哭大闹,重则拳打脚踢。
而要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真不是简单几句话或者一篇短文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关于自控力的话题,虽然我在去年出版的《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中做过专题探讨,但限于篇幅,也只能浅尝辄止。
当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培养儿童自控力确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最好从孩子出生以后就开始。与其让孩子很早就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不如趁早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如今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往。
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
从认知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来看,把自控力比作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但这一点却没有被很多家长深刻认识到,当然,更多人的困惑还在于,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三四年前,也就是我的女儿伊伊三四岁左右,我就开始认真观察她与经常一起玩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其中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的极大关注和深入思考。
比如,每次带伊伊到外面玩的时候,只要事先跟她说好几点钟回家或者过多久就回家,她基本上都能做到,不用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但几乎每一次,我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边是家长求爹爹告奶奶似地哀求孩子早点回家,另一边却是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自己玩”。
后来我又注意到另外一件事情。我们所居住的小区里面有一条步行街,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到步行街玩。这条几百米长的步行街两边,有一些小商家入驻,部分商店外面安装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摇摇车。大多数时候,我们也会让伊伊去坐摇摇车。不过,我们从小就给她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一天只能坐一次”,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
所以,当她坐了一次以后,就会自动下来,不会吵着再坐一次。然而,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部分小朋友坐完一次以后总是会嚷嚷着再坐一次,于是大人欣然应允。当坐完第二次后,他们又开始耍赖,一定要再玩一次。大人拗不过孩子,只好迁就他们。更有甚者,还会一连坐上好几次,才肯善罢甘休。
其实,类似这样的“熊孩子”,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去超市购物,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买了这还要那,稍不如意就倒地耍泼;到餐厅吃饭,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自顾自地玩手中的玩具,身旁正守着几个大人给他喂饭;到游乐场玩,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动不动就对其他孩子横眉冷对,甚至拳脚相加。
虽然那些所谓的“熊孩子”各有各的“熊样”,但是,根源问题往往都一样——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就会“及时行乐”,稍不满足就对家长软硬兼施;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以就会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对别人手脚并用。
爱与管教相伴才是真爱,自由与规则并行才有真自由。
“爱与自由”,是目前很多亲子教育书籍和言论中,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这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理解有很多偏差,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为了确保自由,孩子可以随心所欲。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自由都是相对的,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的,孩子也不例外。身处一个由数十亿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我们从来都只有相对的自由,而没有绝对的自由。
因为我们对“要给孩子自由,要尊重孩子”的误解,所以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长就会尽量满足,而不考虑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是涉及到做人的根本,家长也是好言相劝不予批评或惩罚;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家长总是先挑学校和老师的毛病,而不是考虑自己孩子的问题。
到最后,甚至演变为,就是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里面得到成长:有无限的爱、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对孩子万分尊重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