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人转商业化看“非遗”传承-新闻讨论-沈阳门户网

从二人转商业化看“非遗”传承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586|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495|版块排名: 62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定生日让二人转更好地“转”下去

       东北的二人转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品类并旋转在北方土地上。为了让我们的文化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并得到不断地传承和流传,艺术家们提议给二人转定一个“生日”,让中国人记住这门艺术,关爱这门艺术。

       前不久,姜昆在《中国艺术报》发表《使二人转更好地“转”下去》的文章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面对当前村落在逐渐地城镇化,一些珍贵的村落文化在渐渐地消亡,这使我们十分焦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我们不能面对文化的消亡束手无策,这个“策”,就是要在可能的情况下,主动努力去留住传统村落的文化,包括村落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特征,这样才能阻止文化的快速流失。

       变化,其实是一种必然。现在艺人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二人转的精神特征和艺术理念却不能改变,因为它融汇了人的精神和情感,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情感的能力了。由于它在穷困中产生,易于和社会互动,因此也才诞生了如赵本山、潘长江等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这其实是二人转文化能量的延续和走势。在这种势头下,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又迎来了要对全国古村落、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时机,因此因此非常有必要给二人转确立一个“生日” ,也让中外对这种东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吉林目前正在着手一项工作,那就是要给东北二人转定一个“生日”,让它真正有出处、有来历,而且越转越有名分、有名气。我们给二人转一个“生日”,其实是东三省父老共同的企盼,也是历史和自然赋予二人转文化的一个必然结局。

       二人转这项古老的民间文化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今天的人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去计算。其实生活中的二人转历史可能更加的遥远、深厚,但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就无从计算了。若想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火下去,让其更好的“旋转”在北方土地上,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扬其精华弃其糟粕。


解密当代二人转“旋转”难题

       虽然在当今社会人们喜爱和热衷于二人转表演,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无限夸大它的好,而忽视当下二人转所存在的问题。

       说到其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它的“低俗”或“粗俗”。看过现在的二人转表演的人都能直接地感受到这一点。“这种内容不健康语言动作粗俗问题不单污染了文化舞台,还影响了二人转艺术的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在长期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人转来自民间,演出地点在从前是田间地头、村舍茶室。而包括小沈阳在内的这些演员也是来自民间的“野生”演员,普遍都是小学文化,这种现状对于二人转的良性发展,同样带来很大问题。

       现在二人转的健康发展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从2000年开始,和平大戏院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杜绝脏口的措施。赵本山在创办“刘老根大舞台”时也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口号。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二人转才能越传越火、越转越久。

       2006年“东北二人转”成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国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赵本山以“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身份位列其中。随荣誉而来便是争议,赵本山能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划等号,一时间成为争论的焦点话题。


赵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文化部确定并向公众公布的的第二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中,“小品王”赵本山的名字以铁岭二人转传承人的身份赫然纸上。从二人转到小品,再到影视剧制作,赵本山的成绩有目共睹,他的身份已不再仅仅定位于一名演员与导演如此简单,在中国人的心中,赵本山俨然已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的代表符号与专有名词。

       对于赵本山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两派对立的观点也一直纷争不休。有人说:“赵本山七八岁就开始学习二人转,作为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他有着丰富的演出经历和经验,而且在后期,赵本山倡议绿色二人转,净化了二人转市场,成为主流,所以赵本山成为传承人当之无愧。” 曲艺界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和老艺人却认为:“就赵本山本人而言,虽然他对二人转的贡献非常大,但作为纯粹的二人转传承人似乎还欠点火候。虽然他是二人转艺人出身,但是实际上他所会的段子甚至赶不上他的一些徒弟。所以,对赵本山而言,谈传承是非常有难度的,而二人转究竟该往哪个方向传,这也是他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也许,单单从二人转的表演技巧与能力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免有些狭隘。对于赵本山个人来说,名成利就,仅凭春晚上几个小品的影响力,就足以让全国熟知。

       不管赵本山文化是不是能算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所提携和承载的文化现象,都已成为当代中国一项独特的、不可超越的文化类型。

       二人转的创新,与“刘老根大舞台”的产业开发势必抛出另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的产业化问题——这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权威性专家,乌丙安表示,产业化绝不符合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例与文件。,“非遗”项目可以生产性保护,但绝不能产业化和产业性开发。“非遗”项目可以合理利用,但要建立“非遗”保护的机制。


从刘老根大舞台看“非遗”传承

       据媒体报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毫不客气”地公开指责,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把萨克斯、流行歌曲、模仿秀都用上了,这些跟二人转毫无关系;并声称赵本山传承的二人转,是变了味的“灰色二人秀”。

       此前,刘老根大舞台高调进京,小沈阳全国火爆巡演,商业上的成功让二人转火遍大江南北。这一切,到底是对传统二人转的传承和创新,还是驱逐与戕害?恐怕争论下去只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口水战”。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赵本山团队的演出已经突破了传统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当然不是“原汁原味”了。

       事实上,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不需要、应不应该进行创新,这一点已有基本的共识。问题的实质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底能不能走商业化道路?应该走多远?商业模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还是一种排挤性扼杀?身处现代社会,试图完全脱离市场环境去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避免遭到过度商业化的破坏,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这大概才是问题的核心,当然也是需要作出审慎抉择的一个难点。

       国家认定非遗项目传承人,就是鼓励和支持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作为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大多并没有赵本山那样的商业平台和影响力,仍在为生计奔波,所掌握的技艺面对现代化冲击也在急剧式微;加之愿意研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者寥寥无几,一些技艺面临窘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人为载体,主要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由此,治本之道应当在于建立和完善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扶持和资助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鼓励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