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记者从沈阳市政府了解到,沈阳智慧城市建设聚焦“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发展”三条主线,重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化、系统化、社会化,重点推动各方面数据的汇集、共享、开放、加工、交易,重点推动形成设计制造服务+互联网+大数据的产业生态,创造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沈阳模式”。 主城区窄带物联网全覆盖 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加快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进程,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800G,城区光纤网络和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具备50M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提前两年完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要求指标。 全市免费智能WiFi基本覆盖了公共交通、旅游景点、医院等九大类热点区域。现已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超算平台——东网科技云计算中心,具有117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和30PB云存储能力,正在按照“分建共享”的原则,以沈阳政务云为基础,与三大运营商、在建的华为工业云、拟建的浪潮云,共同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东北区域云中心,年底前区域云中心资源调配和信息管理平台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NB-IOT窄带物联网建设,已经建成4000余个无线基站,实现了四环以内主城区的全覆盖。同时,沈阳正积极争取成为5G移动网络首批试点城市。 关键词:惠民+兴业+善政 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新体系。确立了“惠民、兴业、善政”三大目标,围绕“市长的视野、企业的视角、群众的感受”三个维度,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用“平台化”的方法,重点启动建设了“多规合一”、营商环境综合运转、公共安全管理、环保110、商事主体综合服务、综合便民服务、智慧城管等“6+1”应用平台,贯穿市区两级,并向街道和社区延伸,实现开放在线、动态感知、系统互联、数据整合、工作协同、过程可溯。 注重用“系统化”的思维,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就业、智慧环保等一批行业应用项目,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的智慧化水平,使城市管理更有效率。 注重“社会化”的方向,推动智慧服务在百姓社交、商业、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共享单车、“共享宝马”、移动金融支付手环乘坐公交和地铁、“刷脸取款”、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之间医保异地住院结算……在沈阳这里均已变成现实。 大数据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条。依托智慧沈阳统一平台,汇聚了425个单位共6.1亿条“人口、法人、房屋、车辆”数据,开放了2034个数据集。开展数据清洗、分析和增值增益加工,推进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资源的融合,重点建设并开放了社会信用信息库、商事主体登记数据库、医疗健康数据库等数据资源,既实现了便企利民,又生成了更多的数据,吸引更多企业来沈创新创业。与浪潮集团合作,加快建设大数据流通与开放中心,探索建立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和规范标准体系,年底前实现数据交易,同时建立大数据双创基地。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创新平台的溢出效应,积极构建“1+N+N”体系,即依托一个东网超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建设了东软医疗云、华为智能制造云、浪潮城市云等N朵云,实现医疗健康、工业大数据、跨境电商、人工智能等N项应用,进而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大数据企业已经超过80家,累计引进大数据高端人才700余人。 积极培育发展浑南、和平、铁西3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大数据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构建起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注重以大数据应用引领两化深度融合,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智能升级、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攻方向。依托东网超云平台、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资源,助力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沈鼓等龙头企业率先建设智能工厂,以端到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构建从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制造,成功研发了10大工业大数据产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原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向大数据服务平台转型,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沈鼓云、沈阳机床iSESOL工业云、格微工业云、工大创新设计平台、无距无人机大数据平台等10个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在应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数据资源,与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相融合,将为沈阳发展新业态提供巨大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