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崭新的“四道拐”,他们是比将军还稀缺的士兵-网络热点-沈阳门户网

戴上崭新的“四道拐”,他们是比将军还稀缺的士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查看: 234|回复: 0
今日帖子: 0|帖子总数: 1714|版块排名: 21 
  • 分享
  • 收藏
  • 发帖

兵王,顾名思义,兵之事业集大成者,必为军衔最高,资历最老,作风最严实,技术最权威,常被称为“比将军还稀缺的士兵”。今年4月11日,火箭军隆重举行授衔仪式,106名来自训练发射、国防施工、作战保障各领域第一线的士兵晋升一级军士长军衔,成为新一批“导弹兵王”。

冯根锁摄。

比将军还稀缺的士兵

■杨永刚  

聚光灯下,群星璀璨。披上大红绶带,接过烫金“命令状”,戴上崭新的“四道拐”,106名“导弹兵王”成为军营最亮的“明星”。

告别鲜花和掌声,“兵王”再度起航,生活回归平淡。近日,笔者走进大江南北的座座导弹军营,追寻“导弹兵王”的成长轨迹,探寻解放军“兵王”群体的成长密码。

追求卓越,千锤百炼终成钢

106名“兵王”来自不同的部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域,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所在单位的“顶梁柱”。

翻开他们的履历表,一个个辉煌印记呈现眼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火箭军优秀班长、火箭军百名优秀士官、火箭军十大优秀士官……

掩卷深思。这些入伍时大多仅有初中学历的士兵,缘何能够在军营成才,成为最闪亮的“兵之王者”?

笔者走进导弹军营寻找答案。已是深夜,焊花四溅的加工车间内,某团高级修理技师张士英还在挑灯夜战,为某导弹旅紧急加工一个零部件。

在该团,官兵都说张士英是“传奇人物”,曾用一把焊枪让装备车辆起死回生,保障导弹如期点火升空;获得焊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担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唯一“兵评委”……

过硬技术是靠焊条“喂”出来的,粗略一算,他用过的焊条就有10万多根。憨厚的张士英谦虚地说:“导弹发射,我只是保障要素,真正的‘兵王’在发射一线。”

南国密林,导弹发射演练现场,笔者领略了“兵王”王权海的风采。“参数异常!”控制号手突然报告。千钧一发,王权海一个箭步跳上操作舱,打开操作面板,一番倒腾后伸出半个脑袋:“没问题,放心点火!”

导弹腾飞,掌声雷鸣。王权海作为此次发射“0号手”,是全旅第一个士兵“全能号手”、首位士官发射架指挥长。

他的精兵之路与张士英殊途同归。插、拔、挑、掰等模拟动作,他反复练习了数千遍;跑电路、画油路、背参数,他把一个个装备原理烂熟于心;制定装备操作规程,整理上百万字专业笔记和实装操作、实弹发射数据。

如果说王权海是摸清了导弹的“脾气”,那么夏建陆就是给导弹装上了“千里眼”。 一次导弹临射前1分钟,他发现瞄准孔内光波轻微颤抖,立即请求发射延时,及时排除故障隐患。

为练就瞄准领域“火眼金睛”,夏建陆自制一个简易瞄准仪,每天对着它练眼力,累了就用水清洗一下眼睛,最终创下上千次瞄准训练无一失误的全旅纪录,所带徒弟8人夺得专业擂主。他也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

像张士英一样,每一个“兵王”都有一个共同点:虽不善言辞,不拘小节,但说起专业,个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回忆第一次见到王忠心时的经历,女军官周雅楠评价说:“片纸没带走上讲台,传道授业整整一上午,简直就是大教授。”如今,作为全军首位获得“八一勋章”的士兵,王忠心30年如一日,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一般要求干成一流标准,把手中武器练到了极致。

甘于平凡,英雄无言却有“颜”

106名“兵王”,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沧桑的印记。论颜值,他们都有一张超乎实际年龄的面孔;论品质,他们又如清澈见底的甘泉。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走进岩层深处的某工程部队,恰逢午饭时间,阵地内响起官兵豪迈的歌声。

烟尘弥漫的阵地内,一级军士长谭和平蹲在角落,端着饭缸正吃得津津有味。作为电气专业大拿,加上将步入知天命之年,他完全没必要全程铆在一线。

与谭和平聊天,他总是面带笑容,一脸憨厚,还迸出一句挺诗意的话:“吃工兵苦,干工兵事,圆工兵梦。”干了一辈子工兵,也待在山沟半辈子,领导体谅他的年龄,几次三番请他出山,总被他委婉拒绝。

常年铆在大山,“兵王”们早已融入了大山,志在深山,爱在深山,成为“卫士山”最忠诚的卫士。寂寞的大山之中,谭和平参与25项国防施工任务,解决技术难题90余项,排除作业故障200多次,记下40多本80多万字工作笔记,培养43名专业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9项工艺工法被推广运用……连续3次入选火箭军尖子人才一级库,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正如他们所唱的,祖国会记得他们大爱无声的功绩。同在大山,导弹发射车驾驶员张金东与谭和平略有不同的是,虽执行20多项重大任务,荣誉册里却是一片空白。

发射车定位考核,打破旅尘封多年纪录;一级旅达标考核,精准定位刷新纪录……然而,荣誉面前,他却一次次推荐了其他战友。

虽然没有军功章,但张金东又是幸福的。他不仅拿到了战场“入场券”,也实现了安全行车60多万公里,带出的3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屡屡在各级比武中斩获奖项。

大音希声,英雄无言。与谭和平同样性格木讷的某部特装修理技师肖新生,一次次让装备“起死回生”,研制的液力变矩器试验台,填补了基层自行维修液力变矩器、变速箱的空白,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每年为部队节约近200万元维修费。

成名之后,看他一番“望、闻、问、切”好本事,一位地方厂家领导高薪“挖”他,被他婉言谢绝:“军装还没穿够!”

不羡高薪献青春。这些年,肖新生先后带出100余名技术过硬操作手,13人获得基地级比武第一名,他也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火箭军评为一级修理技术能手。

地处大山,信息闭塞;岗位平凡,环境恶劣。这是“兵王”多年战斗的真实写照,可为什么他们能够抵制诱惑,坚守本色,为导弹事业奉献一生的时光,成就军营最美“颜值”?

透过一双双明亮的双眼,走近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我们终于明白,不是他们的眼里没有浪漫柔情,而是他们的目光时刻盯着导弹的靶心;不是他们的追求平淡无华,而是他们的视野正放眼全球。

贵在严实,不唯脸色重“气色”

毋庸置疑,106名“兵王”绝对是士兵中的佼佼者,是领导眼里的好兵,是官兵眼中的楷模,是军营里的偶像。

然而,“好兵”却不是最“听话”的兵。透过“兵王”们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与领导“红脸”的经历,都拥有敢与权威叫板的勇气和底气。

这种“不听话”,不是蛮干,而是担当,是对军队的热爱,对强军事业的负责任。在某工程部队一级军士长刘庆辉看来,“好兵”并不是简单地“唯上是从”,面对问题应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刘庆辉就是这样的兵。某工区样板段施工,工区指挥长和工程师进行质量检查时,指出风机电动阀门控制箱过多,影响视觉效果,要求进行更改。刘庆辉当即反驳,这样改动不利于实战!

最终,他凭专业水准说服了领导,还当上了营里的质检员,专门负责“挑毛病”“补漏洞”。

实战是检验兵心“纯度”的度量衡。某导弹旅接收新阵地,技术营加注技师赵孔燕发现部分加注区设计还是老模式,连夜设计改动方案。有人提出异议,“简单改动,克服一下”。

“我能克服,打仗可不能。”赵孔燕的倔脾气来了。后来,双方对表作战要求,拿出合理整改方案,他这才罢休。临走,交接方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说:“老赵,你真行,走到哪我都会记着你。”

说起往事,赵孔燕憨厚一笑:“我同意,战斗力也不同意呀!”与岗位职责不同,却与刘庆辉的想法如出一辙。

这种朴素想法,是发自内心的真感情,是常年历练的过硬作风。与导弹“血液”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孔燕,他的军旅如同一次次“逆行”,向着危险进发。而温文尔雅的某旅发射四营一级军士长杨著贤,不仅爱钻研,而且是出了名的爱较真。

在为战友讲解某系统原理图时,杨著贤发现教材中未标出经过校正网络的电路,当即要补上这张图。有人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却大眼一瞪:“关乎战斗力的事,越多越好!”随后,他查找专业资料,经过反复核对校验,最终补上了这张图。

“顶撞”领导、“叫板”专家、主动补差……一个个“兵王”像他们一样,不唯脸色重“气色”,擦亮军人应有的底色。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传承,一名老兵就是一笔无尽的财富。任务面前,他们展现出的严实作风,源于对军人身份的无比珍视,源于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源于对强军事业的倾情热爱。

每名“兵王”岗位各异,却拥有同样的“气色”。他们用至纯至真的老兵本色,引领着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建设方向,把梦想灌注在强军兴军征途上。

恒于坚持,献了青春献终身

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这次晋衔的106名“兵王”,有不少历经部队多次换型移防,有的操作过多种型号武器,有的兵龄比单位组建还早,各级主官都换了好几茬,成了“铁打的士官流水的干部”。

翻阅“兵王”的从军履历,个个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在岗位默默奉献。正如某试验训练区班长盛德华代表106名“兵王”表态时说的:“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就要始终坚持不抛弃对理想的向往、不放弃对信念的坚守……”

在风沙漫天的戈壁大漠,盛德华带着几名战士一待就是10多年,担负排弹任务。大漠里生活给养困难,缺乏饮水,缺乏娱乐,缺乏交流,他却带领战友在荒滩上徒步闯行2000多公里,搜索弹着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被誉为“哑弹克星”,被火箭军授予“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誉称号。

“环境苦,更要苦干不苦熬”。像盛德华一样,有的“兵王”自打当兵起就在深山洞库,从没挪过窝,带着青涩而来,带着沧桑退休。

在某导弹旅修理所维修车间,“兵王”王吉安见了笔者,用左手敬了一个标准军礼。谈起最大愿望,竟是在退休前,能用右手面向军旗敬个礼。

头发稀疏,两鬓斑白的王吉安练得一手绝活:分解保养启动发动机3分钟轻松搞定;底盘大修和电器系统维修一个人能顺利完成……对王吉安来说,手就是他的生命。

那年,他在一辆消防车下检修作业,驾驶室的闭锁开关突然松动,几百公斤重的驾驶室直接砸向他的右肩,他顿时倒在地上,整只右手浸没在血泊里。经过3天3夜的抢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然而,右手被判定丧失运动机能,医院给出截肢建议。

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失灵”的右手保住了。出院后,心疼他的旅领导劝他提前退休。他却说:“我右手不好用,还有左手……”

在“兵王”们看来,伤疤对他们来说,那是对职业的褒奖,是伴随一生的“勋章”。某旅装备部修理所技师洪志寿几次差点进了鬼门关。修高压线,他口中直呼“危险”,换下年轻战士自己爬上电杆;抢修水泵,他让助手“别太累”,自己却彻夜不眠;雷电击断电线,他喊“别靠近!”自己却大步向前……如今,经历过9任旅长的“老洪牛”终于要退休了,他的儿子“小洪牛”洪翔已经接过接力棒。

由于对部队怀有深情,不少“兵王”的子女最终选择了军营,正应了那句“献了终身献子孙”。因为他们深深眷恋着大山,大山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也熔铸进子女的基因。

岁月荏苒,弹道有痕。干部走了一个又一个,士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导弹“兵王”依然老骥伏枥,在强军征途上一往无前,奋勇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高级模式
Color Imag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