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至仲秋,伴着改革强军的激昂鼓点,一支支雄师劲旅走出营门、驻训野外,持续深化实战练兵。从漠北草原到皑皑雪域,从高山密林到苍茫戈壁,一幅幅壮阔演兵图在硝烟弥漫中层层叠叠展开,气壮万里河山。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今年的野外驻训有哪些新特点?战天斗地的官兵有哪些新风貌?训战一致有哪些新实践?在实战化训练热潮风起云涌之际,我们派出记者连线座座如火如荼的驻训地,体验官兵们的艰辛与奉献,感悟他们的忠诚和担当。敬请关注。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往年兵发高原需用时近两个月,区分3个阶段逐步适应不同海拔。今年,西部战区陆军部队—— 3天爬升3000米,快速转换直达雪域 ■柴晓旭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9月中旬,昆仑山腹地寒意渐浓,西部战区陆军部队高原练兵场依旧一派火热景象。 训练间隙,某旅战士吴起震告诉记者,今年上高原,格外不一样。 几年前曾来过高原的他记得,当时部队进入高原后是区分3个阶段逐步适应不同海拔,爬升3000米的高度,用了近2个月。而今年,跨越同样的海拔,部队仅用了3天! 为何今年步子迈得这么大?某合成旅旅长吴军说:“直达高海拔地区的决心不是拍脑门定下的,而是有着充足的底气。” 吴军掰开手指一一介绍: 一是有主心骨。全旅90%的营主官、60%的干部骨干都有高原驻训经历,对高海拔地区环境很熟悉; 二是有训练基础。征战高原前一个月,就进行高原防病常识培训,并将10多种“抗缺氧训练套餐”融入日常体能训练; 三是有专业保障。出征前,对每一件装备都进行了认真“体检”,按照新编制,将维修、救护等保障力量编配到营。该旅卫生科科长李伟告诉记者,他们还综合分析了近年来人员高原适应性训练的相关数据,并专门向高原病防治专家请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卫勤保障方案。 千人百车,路随峰转。记者随队向高原进发,现场体验这趟不寻常之旅。经过1400余公里的长途机动,部队直达预定地域。统计上来的数据令人欣喜:该旅97%的官兵顺利适应跨度如此之大的高差快速转换。 同样征战高原的某旅官兵则不像这个合成旅这般轻松。这个旅去年刚刚组建,参加高原训练的几百名官兵有近一半没上过高原,90%以上车辆装备没有“高原履历”。但他们依然按照上级要求,不经适应直接开赴海拔4000余米的任务区,且无一人掉队、无一装趴窝。 “顺利进抵高原得益于充分的准备。”旅长朱建彤告诉记者,作为新组建单位,基础弱、经验少,但是兄弟单位多年的高原训练经历,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详实的数据。 “摸着这些‘石头’过河,就不会走偏!”朱建彤拿某型运输车举例:该型运输车没上过高原,但兄弟部队早已跑出经验,他们迅速“拿来”,对照车辆高原常见故障,组织维修力量开展强化训练,并加大6类易损部件备品储备,使车行千里不掉队。 该旅军需部门还主动联系长期驻守高原的某兄弟部队,先期嵌入其成熟稳定的保障链条,确保部队一到高原,油料、食材供应不断线。 “分析兄弟部队多年高原伙食保障数据,我们发现高原饮食以高糖、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材为佳,为此,我们优化食材供应结构,让官兵‘吃’出战斗力。”军需助理冯刚为保障部队征战高原也下足了功夫。 该旅卫生连为官兵逐人建立健康档案、配发高原药品,逐车配发氧气袋;并将近年来积累的经验汇编成《高原卫生防病手册》,发放到官兵手中;还积极协调驻训地附近医院,建立前后方联动应急机制,扫除官兵后顾之忧。 “实战不是蛮干。没有这些经验、数据支持,没有这些成熟的保障体系支撑,步子就不敢迈这么大!”朱旅长告诉记者。 跨越的是海拔,聚焦的是实战。记者在驻训地现场看到,在大数据支持下,某炮兵营新列装的某型火炮、某侦察营新列装的某型无人机都不经适应直接进入高原,开展实弹、实飞训练;某旅罗盛教生前所在连官兵正进行山地攀登比武,官兵们个个身姿矫健,不断挑战身体极限…… 战争没有“适应期” ■孙利波 记得一位军事专家曾说:“干什么都可以去尝试,都可以有适应阶段,唯独现代战争是个例外。” 的确,战争不会选择时间和地域,敌人也不会等你适应后再开战!特别是在如今发现即摧毁的“读秒”战场上,动作快一分,胜算也就多一分。 “实战不是蛮干。”虽然战争不存在适应期,不等于训练中没有应对之法。锤炼快速适应战场能力,离不开平时扎实训练的积累,离不开对以往数据经验的分析借鉴,更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作战理念的更新。 适应“没有适应期”的战争,我们要清除头脑中的“和平积弊”,平时就把对手想得强大些,把情况设得复杂些,把预案做得全面些。只要我们用超前创新的思维去研究,用敢为人先的胆量去尝试,就定能锻造出在未来战场上纵横驰骋、随时能战的精兵劲旅。
|